Insert title here
当前位置:网站首页>>生活
“捂暖”冬日夜经济 济南不少摊主琢磨转型
发布人:系统管理员      信息来源:大众网      发布日期:2020-01-03 11:22:16      浏览次数:88746次

入冬以后,天黑得更早了。张林夫妻俩裹上两件棉衣,逆着下班的人流骑电动三轮赶到云锦夜市出摊卖砂锅炒菜。自2019年6月,济南市出台发展夜经济相关政策后,张林夫妻俩在云锦夜市有了固定摊位。半年多来,他们的生意经历过夏天的火爆,现在也在熬着冬日的寒冷。近日,新时报记者走访环联、柳云等多个露天夜市,随着天气转凉,夜间经济的火热似乎有所减弱,然而,摊主的转型、市场管理方的举措也都在为寒冬里的夜市“升温”加热。

2019年12月28日晚,市民在环联夜市寻找各类小吃美食。

夜市有清冷也有火爆

2019年12月28日17点30分,正值周末,云锦商厦前的夜市区彩灯闪烁,烤鱿鱼、炸串、小火锅……各类特色小吃摊上都摆满了诱人的美食。张林夫妻俩除了有一个做砂锅的摊位外,还有个设备齐全的餐车可以炒菜,算得上夜市中规模比较大的,但身后四五张小桌上却鲜有食客。

“天冷了,夜市上来的人也少多了,半个小时只有2人过来点了几个菜。”张林附近的摊位也都是类似情景,她说,“云锦夜市刚开业半年多,夏天的时候都是人挤人。现在客流相比夏天少,但是我们还能干到晚上12点左右。”

此时,济南最大的环联夜市,人流量相比夏天也有明显降低。美食区不少摊位却依然吸引着年轻人群,尤其是热乎乎的炸烤串、涮毛肚、炒菜等,算得上比较火爆的区域,大家还需要排队买。走遍整个夜市,售卖服装、百货的摊位相比之下略显清冷。一些套圈、打枪射击等娱乐摊位人群数量也大相径庭,有的挤得满满当当,异常火爆,有的则少有市民光顾。

摊主也思考“转型”

作为夜市上的老商户,张林对夜市夏季冬季的变化深有体会,谈起营业额,张林笑着摇了摇头,“跟夏天的时候没法比。那时候一晚上营业额能到2000元,现在只有四五百吧。”季节的变化让商户的收入变化特别大,不少商户也选择在冬季不出摊,等到暖和的时候再出摊。

张林夫妻俩却琢磨如何在冬天更吸引人气。“上个热乎乎的砂锅应该会有不错的效果,天冷了来一个,很暖和。”张林说。还有其他摊主也在冬天转型做烤地瓜、涮小火锅等冒热乎气的小吃,很吸引市民。

晚上七八点,张林夫妻俩忙活了起来,一个人做砂锅,一个人炒菜。张林还在客人吃饭的地方支起了一个大帐篷,这样可以避风让顾客暖和一些。环联夜市里也可随处可见大帐篷。张林夫妻俩的“转型”不止在这个夜市,通常夜市没有顾客后,他们还会和市场上其他摊主结伴,“转战”其他地方,“这样我们能干到凌晨三点多,也增加了一份收入。”

在张林夫妇看来,做生意都有淡季和旺季。“我们现在的坚守也是为夜市积攒人气,熬过这一段时间就好了。熬过冬天就是春天。”张林笑着说。

“捂暖”冬日夜经济

不仅夜市摊主在想办法吸引顾客,市场管理方也在寻找更好的方式让夜市在冬日“升温”。2019年12月28日,云锦夜市前的世纪华联开业,不少夜市摊主对超市充满了期待,“希望超市开业可以帮我们多拉一拉人气。”

据市场管理方相关负责人介绍,超市开业是市场管理方对提升夜市经济的一针强心剂,“我们通过招商引资,在这里引进华联超市,也是希望通过超市来吸引带动周边的市民,让大家在逛完超市后,也可以继续在夜市里逛一逛。”当天晚上,夜市的人气一直在上涨。

同时,为了方便开车来夜市游玩的市民,市场还特别规划了两个停车场,共150余个车位。此外,市场重新布置了摊位格局,使分散的摊位更为集中。

记者在环联夜市探访中发现,该处还有室内夜市,里面不乏美食区和游玩区。“半个月前,这里刚开业的减压馆很吸引年轻人。”一业内人士认为,夜市需要多元化定位,打造适合不同消费群体与消费水平的特色夜市,这样才会吸引更多消费者。

新老摊主

新手夜入百元补贴家用老摊靠回头客夜入千元

越夜越精彩。当记者结束环联夜市采访已是2019年12月28日21点30分,瞅着隔壁小吴的麻辣烫摊已排起长队,老马摇摇头:“交学费了,先练摊吧。”

老马加盟的是内弟创建于河北的米线品牌,室内夜市开业后他以年租3.5万元拿下20平方米,“说实话,咱不会弄虚作假。你看我这米线,水里泡久了粘成团,加添加剂的泡多久都没事。”

对于收入,老马和小吴都不满意。因是新手新摊位,没有老顾客,6点出摊守到下半夜,净收入100多元,“冬天先维持着。”对于新的一年他们都有打算,老马说:“先上外卖,夏天租个露天摊,每晚卖400碗到500碗,再雇个小工。”小吴则说:“夏天到室外去,每晚至少卖1000块钱,达不到不干了!”老马和小吴都有自己的生意经。“顾客不傻,你一糊弄,他下次就不来了,我要一直保持料足价低的特色。还有,你看进来的人上40岁就是逛,不吃不喝,还是挣年轻人的钱。但年轻人坐不住,我明年上小吃快食,能边吃边逛。”老马说。

晚上10点,守着清河北路夜市的脑花摊,还没卖出10碗的小刘满脸是笑,“夏天能卖2000多块钱,冬天差点儿很正常。”小刘是河南信阳人,4年前来济南,先在佛山街守摊3年,去年以1平方米1万的价格,租下这里3平方米。

所有脑花都是鲜的,水里泡透,把数十条血管抽出来,“不抽会很腥。”小刘自制的脑花调料滋味足,汤水鲜美。“我老公在别的地方,一晚卖1000多块,靠回头客。”小刘给记者煮好两碗脑花,油红汤汁上漂着小菜,下面卧着洁白鲜嫩的脑花,舀上一勺入口即化,唇齿留香。小刘靠独家调味手艺卖脑花,在老家买了住宅楼,父母和孩子都搬出了农村。

特殊摊主

希望对参与夜经济的残疾人出台优惠政策

王女士的服装摊和杨先生的鞋摊挨着,都在环联夜市。20多年前,他们同在济南市聋哑学校毕业。不同的是,王女士5年前才在夜市摆摊,主要受杨先生和妻子的影响,“至少10年前,杨先生和妻子独特的卖鞋方式在北园夜市就小有名气。”一名专程来杨先生鞋摊买鞋的市民说。

杨先生的妻子用手写板和顾客交流。

受限于听力和语言障碍,杨先生和妻子卖鞋全靠即擦即写的手写板与顾客交流,这也让逛夜市的顾客一见难忘。那名专程来买鞋的市民说:“早认识他们,这是第一次来买鞋。同样的鞋,他们卖得便宜,我也不忍心砍价。”

通过王女士女儿做手语翻译得知,原来,杨先生和妻子婚后没有合适的工作,孩子出生日子变得更艰难了,“就借了1万多块钱到夜市摆摊”,选择只做潮鞋,是因为竞争者少,“挣十块二十块,够本儿就卖,积攒了很多回头客。”

王女士的新年愿望在生意上,“希望能租下一个门头卖衣服。夜市摆摊,夏天还好,冬天太冷。”夏天王女士收摊,凌晨四五点回家,冬天早点儿,回家也要午夜一两点。

对于夜市小生意的经营,王女士和杨先生有自己的看法:要靠时间,靠到最后一个收摊;不能卖高价,人们到夜市就是买便宜的;重要的是保证质量,假货差货不会长久。对于搞活夜经济,他们说:“市里出台了政策,我们心里更有数了,也有信心。有个小请求,希望通过记者传递一下,就是对于参与夜经济的残疾人,是不是可以有个优惠……”

如涉及版权问题,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。返回首页
更多新闻,欢迎扫描上方二维码关注百灵网官方微信(beelink1998515)
您看完此新闻的心情是
点赞有0人与您观点相同
资讯
热点专题
热点新闻
Insert title here